12月29日,由太阳城集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国际易学联合会主办,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太阳成集团的官方网站、太阳城集团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院承办的“文化传承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易学联合会2023年年会在太阳城集团举行。太阳城集团党委副书记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夏泉教授,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熙国教授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
来自俄罗斯科学院、美国洛杉矶罗耀拉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太阳城集团等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200余人参加论坛,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聚焦“文化传承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论坛主题,展开学术交流研讨。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源泉
国际易学联合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创院经理张其成教授以“易道主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归属。他认为,《易经》的历史即中华早期文明的历史,易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他通过解读乾坤精神、民族精神与君子人格,说明《易经》是乾坤之元,并通过深入解读乾坤两卦,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归结为刚柔中和。他表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某种层面上是同质、共生、契合、同向的,强调“易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脉和灵魂。
武汉大学党委原副书记、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经理骆郁廷教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为题,开宗明义指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任务,并围绕“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根本”“价值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核心”“一体多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关键”三方面进行了解读。他强调,要通过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来深化中华民族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团结,凝聚中华民族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经理、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杨庆中教授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体之两面,都需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而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周易》始终位于中国古代典籍之首。他引用李学勤先生所说“国学的主干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经学的冠冕是易学”,由此指出易学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理论基础,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架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易学的整体观、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契合性充分体现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太阳城集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兼副主任陈奕平教授从“侨易学”之新视角出发,讲述了“侨易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启示以及“侨易”与中华民族民族共同体的差序格局,并从“两个向度”与“三个通道”两方面解释海外侨胞如何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他认为:“海外侨胞理应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离不开海外侨胞。“他强调侨易学应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根脉的延续性,在尊重差异性的前提下找到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公约数,利用跨界交往交流交融,在跨国网络中建构中华民族多维空间的平台和纽带等多方面引导海外侨胞参与中华民族多维空间建设。
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理事张加才教授《守正创新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旨发言,以汉语哲学为视角,考察分析了守正创新作为方法论命题的形成及哲学意蕴,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发并进,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为表里,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将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独立自主的现代文明,坚守道义、遵循规律、赓续传统、创新发展的现代文明,必将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华中科技大学太阳成集团的官方网站董慧教授以“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为题,从突出表现、何以可能、重大意义三部分对“原创性贡献”理论研究进行阐述,梳理了“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形成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防范化解民族领域的风险隐患”“赋予发展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五点具体内容。她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原创性贡献理论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及实践基础,其既继承了传统“大一统”思想精髓,又包含了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智慧,不仅彰显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的新高度,更开创了党的民族工作发展的新局面。
以“两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国际易学联合会法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陈霞研究员以“论‘两创’中的中国哲学”为题,探讨了中国哲学四次与时俱进的转型之路。一是从“天上”到“人间”,奠定了中华文明从重神性到重理性、重人性的巨大转向。二是从“子学”到“经学”,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哲学从此由“子学时代”进入了长达2000年的“经学时代”。三是从“经学”到“哲学”,她表示,“哲学”成为表达思想的主要方式是又一次学术思想的大变革。四是从“返本”到“开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作出与现代社会相协调适应的改变,才能担当起对指导当代社会及未来发展的重任。她强调,哲学影响力的关键在于对世界的塑造能力,中国哲学的“两创”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胸襟,在文明交流的互建互融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现代性品格,从而主动参与当代哲学建构。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廖名春以“《苏氏易传》实证考据成就管窥”为题,围绕苏东坡对《易传》中相关考据展开了探讨。廖教授首先肯定了苏东坡对《易传》《杂卦传》《说卦传》的修改之功。同时他指出,《苏氏易传》在《周易》卦爻辞的发明上成绩更为突出。他强调,苏氏是两宋有数的易学大家,《苏氏易传》是两宋最有成就的易学名著之一, 谈《周易》研究史,决不能忽视《苏氏易传》,决不能忘记苏东坡的贡献。
中山大学太阳成集团的官方网站经理林进平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围绕“‘现代化’与中华文化是否存在紧张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型关系何以可能?”等问题展开了论述。通过思考我们应如何看待中华文化、如何看待中华文化和现代化事业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中华文化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给予了中国式现代化较强的精神推力,使其对“现代化”有了批判性的超越。中华文化具有多元性、成长性、开放性,以及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一致性,我们有必要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视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创造性尝试和创新性理解。
美国洛杉矶罗耀拉大学教授、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王蓉蓉以“易思维与行星思维的感通与共存”为题,从行星思维的概念出发,指出行星思维与易思维的多方面的相通之处,从“Noosphere”链接到“Xinsphere”等新哲学观念展开,简明扼要地讲解两者之间值得思考的框架与范式如何影响现代研究发展。她认为易思想与行星思维都以天地为思之支点,研究当代“易思维”与“行星思维”需要以“圈”的概念理解万事万物,在天地之心与人之心之间构建桥梁,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科学、技术、全球性网络相结合,以一种更大格局思考问题,可以架起古典与现代的桥梁,将过去和未来相统一。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谢金良为“易学作为独立学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作了详细论述:一是易学与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共荣共生,易学作为独立学科利于巩固中国学科自身的主体性,构建中国独特学科模式;二是指出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与易学突出特性相互契合,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从易学“八卦”、“伏羲六十四卦”等创造及其对后世社会的影响贡献指出易学的科学性;四是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易学相互结合可达到“第二个结合”的“相互契合”的前提,有利于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具有普适性。
上海交通大学太阳成集团的官方网站杜玉华教授以《周易·革卦》为例,基于“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追溯和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改革历史与思想。她首先从革卦中的《革》《彖》《象》三部分内容出发,以宏观视角对改革的形式、改革的标准、改革的意义、改革的前途四方面的指导原则进行提炼;其次,对于革卦中的六爻,她从微观视角总结出改革的六条基本方略,即改革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时机成熟、顺应民意、有坚定意志和信念、有强有力的领袖人物推动、深入彻底。她认为,《周易》作为六经之首,其蕴含的改革思想对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有着深刻的指导及启示意义。
德国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谢林德教授就“模拟经典是否具有价值”进行发问,继而从“模拟经典”作为“经典实现”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意义。他指出,“拟经”可以为传统形成和经典使用阐释提供全新视角,其不仅是在重现经典,并且结合当下实现了经典的现实性。他认为,经典的现实意义在于随着现实变化而不断被解读,我们当下对于传统文化的不断反思,也是传统文化继承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一环。